闫增联 - 2015/7/23 20:51:14
地气,《辞海》有解,一曰“地中之气”。出自《礼记·月令》,孟春三月,“天气下降,地气上腾”。二曰“不同地区的气候”。出自《周礼·考工记》,“橘逾淮而北为枳,鸜鹆不逾济,貉逾汶则死,此地气然也。”“接地气”就是接地中之气,或者说要适应特定的地域环境。引而申之,也就是说,在自然界,只有地气和天气上下相接,才有春暖花开,才会出现生机蓬勃的状态。而在民间用语里,地气是指大地里的力量、大地的气息。总之,地气,是一个与钢筋水泥截然不同的词语,代表了一种天然的生命观:顺乎人理,接其自然。
生活中,小孩子最喜欢赤足在地上跑,就是大人,若能够光了脚丫子,也会十分开心。人,说到底是自然之子。有句话讲:“光脚的不怕穿鞋的”,其实本意是:“爱光脚的人寿命会长”。可见,接地气是多么重要。语文期刊《咬文嚼字》2012年12月30日发布了“2012年十大流行语”,“接地气”是其中之一。一个词语代表了一种事物,这种事物一旦被人们反复提及并热捧,便可说明,在一定程度上它是缺席的。
这不难理解,比如楼房越来越高,过去家家户户住小院子,自己种菜养花,如今却成了奢侈之事。在高楼里,甚至听不到风声雨声,钢筋水泥阻隔了人与自然的联系,如果不能自觉地走出户外,吹吹风、听听雨、感受感受阳光,接一接地气,身体会出问题,一旦身体导致疾患,即使有万般美好,又有何用?所以,肯定地说,这种不接地气的生活不是我们追求的。人,必须感受天地之气,才能理顺身心之气,找到自己的坐标,过有质量的生活。
同样,接地气的文学作品才能具有强劲的生命力。比如,上世纪50至60年代中期,由马烽、西戎、李束为、孙谦、胡正等,人称“西李马胡孙”为代表的山药蛋派创作的作品,就有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,代表作有《三里湾》《登记》《锻炼锻炼》《饲养员赵大叔》《三年早知道》《赖大嫂》《宋老大进城》等。他们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,忠实于农村充满尖锐复杂矛盾的生活,忠实于自己的真情实感,写出了人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。他们笔下的新生活、新人物不是脱离生活实际的拔高、理想化,而是朴素、厚实、真实可信的。因此,成功塑造了许多落后人物或“中间人物”,如小腿疼、吃不饱、赵满囤、赖大嫂等血肉丰满的形象,至今都在中国文坛占据重要地位。
当然,外国作家也不乏其人,比如梭罗,他的《瓦尔登湖》便是一部接地气之作。梭罗用比拟、比喻的手法,写眼前的一切事物。在梭罗眼中,这些自然物并非死去,而是鲜活。而做到这一点,则归功于梭罗使用的一种与泥土接壤的语言,如同农夫播种一样自然的文字。恰恰,这种语言风格保持着《瓦尔登湖》一书的鲜嫩,而鲜嫩的东西是长久的。因为,它们的血液中流淌着泥土的养分。
醉龙 - 2015/7/23 22:00:44
中国有不少基层作者,本来很接地气,但他们却嫌地气太“土”,总想栖身洋楼。
于是,丢了自身本色去拾别人的牙慧,最后落得个土不土、洋不洋,武大郎盘杠子——上下够不着!
高山流水 - 2015/7/23 23:06:58
接地气属于草根文学,就得在地气上拓展,别土还没弄懂,就往云彩上窜。
兰花二度 - 2015/7/24 13:54:37
兰花二度 - 2015/7/24 14:09:48
三阳 - 2015/7/24 16:13:29
接地气的东西,都很淳朴,自然,让人容易接触,无论是文章,还是自然,民心聚集